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已超600家,但各大机构在评级质量可靠性、透明度和评级方法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。国际主流ESG评级结果间的平均相关性不足50%,国内各机构间的评级结果则更为离散。
ESG作为衡量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指标,包含规避运营当中的ESG风险、获取未来ESG机遇的能力等多个评价维度。对单一维度的评估结果达成共识相对简单,但ESG还有很多议题维度,有些有正相关性,有些没有明显相关性,有些甚至负相关,从不同的评价维度出发,获取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。
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一方面要广泛借鉴成熟的国际标准,助力企业更好地“走出去”,另一方面也需考虑我国基本国情。
中国特色ESG评级体系构建需秉持以下主要原则:一是实质性,全面评估企业所处的自然、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环境及其面临的主要ESG风险与机遇,反映行业特殊性的ESG议题和绩效。二是客观性,避免人为干预评级模型和评估流程,影响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。三是包容性,考量不同国家政治制度、市场生态、文化观念的多样性,因地制宜地构建评估模型。四是国际性,ESG评级应从金融流动性和市场开放合作等角度考虑其国内外的适用性,不应“闭门造车”“自说自话”。五是本土性,充分考量我国的国情、企情、民情,密切关注绿色低碳、共同富裕与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需求和各市场主体关切,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。